长江,中国境内的太平洋水系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其干流曲折东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区、市,最后注入东海。长江全长6363千米,是中国、亚洲的第一大河,也是全球的第三长河流。长江的流域面积高达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长江在古代是被誉为“天险”的河流, 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在冷兵器时代,无论江南或者是江北的哪一方想打过江去那可是困难重重的。
新中国成立之前,长江上的主要过江方式是必须依赖船只的。因为新中国成立前,长江上是没有桥梁设施的,所以轮渡是唯一的过江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这南北两大铁路干线怎样连成一线的快速通过长江成为国家交通建设的头等大事。早在清朝时期的1906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便提出在武汉修建长江大桥的构想,但因当时国力不足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重工业发展对铁路运输需求的迫切性增强,以及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因此修建大桥被提上日程。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也是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直接相关联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将重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而武汉长江大桥作为长江上首座公铁两用桥,对促进南北交通、加强工业运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当时众多国家领导人包括毛泽东主席等多次关注大桥建设,并从选址到施工全程参与决策,毛泽东主席还为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题写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彰显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历史价值。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发挥了以下这些重要的作用:交通革新!它贯通了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形成完整的京广铁路,大幅缩短南北运输时间。连接107国道南北段,结束长江依赖轮渡过江的历史,降低物流成本。
在经济整合方面,促进了华北、华中、华南物资流通,优化重工业布局。推动了武汉成为全国性铁路枢纽,带动长江中下游经济联动。而且武汉长江大桥作为苏联援建而后转为自主技术的典范案例,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在战略价值方面,完善国防交通网络,在抗美援越等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军事运输功能,而且还为后来的南京长江大桥等建设项目奠定了技术上的基础。而且在文化意义方面,武汉长江大桥成为了新中国桥梁建设的里程碑和武汉标志性景观,象征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图腾。
武汉长江大桥自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运营后,就开始对游人免费开放,深受武汉市民与外地游客的欢迎。特别是外地游客,游长江大桥几乎是游武汉的必打卡之地,它除了是武汉城市地标之一外,还有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它地处武汉蛇山上的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以及汉阳龟山上的晴川阁两点一线的黄金游览线上,武汉作为全国著名的江城的精华景点都在这一条线上,外地游客来到武汉,谁会漏掉这条旅游线上的三个地标式的旅游景区景点呢?现在我们回到我们这篇稿子的主题上:武汉人敢横渡长江天险,但没有武汉人敢横穿武汉长江大桥呢?
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天24小时的车流,由于桥上没有岔道,而是各行各的道,也没有红绿灯的变换,所以车速都比较快,如果强行横过长江大桥纯粹就是玩命的游戏了。其实武汉长江大桥两岸的桥头堡是可以电梯下到地面再坐对面桥头堡的电梯上到桥的另一端去的,但因为很多外地游客不熟悉,又不想漏掉武汉长江大桥另一端的打卡拍照的机会,有时想趁车流比较小时冒险跑到大桥另一端去,造成了长江大桥上正常行驶的车流的急刹,其现象可以用险象环生来形容。针对这一现象,很多武汉人就调侃:武汉人敢横渡长江天险,但没有武汉人敢横穿武汉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