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98年退役返乡,火车上帮助一大爷,一周后参谋来电:“来部队一趟!”

发布日期:2025-10-07 12:09 点击次数:145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喂,建军吗?马上来部队一趟!"

电话里传来参谋老陈急促的声音。

李建军握着听筒,满脸疑惑:"陈参谋,我都退役一周了,还来部队干什么?"

"别问了,师长亲自点名要你,立刻出发!"

挂断电话,李建军愣在原地...

1998年3月15日,春寒料峭。

李建军背着一个褪色的军用背包,站在军营门口最后看了一眼。五年的军旅生涯就这样结束了,心中五味杂陈。

"建军,真舍不得你走啊。"班里的战友围了上来,眼中都带着不舍。

"没办法,家里老爷子病重,必须回去照顾。"李建军拍拍胸前的退伍证,苦笑道:"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这个时候,我真的想哭。"

指导员拍了拍他的肩膀:"建军,你是个好兵,也是个孝子。部队的门永远为你开着,有困难就回来。"

告别了战友,李建军踏上了回家的绿皮火车。

车厢里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方便面和卷烟的味道。他找到自己的座位,把背包塞进行李架,静静地看着窗外倒退的风景。

火车一路向南,李建军的思绪也飞回了家乡。河南豫北的那个小山村,黄土高坡上的几间瓦房,还有躺在病床上的父亲。

"建军?真的是你!"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李建军回头一看,是同村的二狗子,正提着一个蛇皮袋子挤过来。

"二狗?你这是去哪?"

"我去深圳打工,听说那边工厂多,一个月能挣好几百呢。"二狗子一屁股坐下,好奇地看着李建军:"你这是退伍了?"

"嗯,家里老爷子病了,得回去照顾。"

"哎呀,建军,你这就亏了。"二狗子摇摇头:"当兵几年,还不如出来打工实在。你看我表哥,在广州干了三年,现在都开上桑塔纳了。"

李建军没有接话,只是默默地看着窗外。他知道二狗子说得没错,这个年代出去打工确实比当兵挣钱,但男人总要有点不一样的追求。

夜幕降临,火车在山区颠簸前行。车厢里的灯光昏暗,大部分乘客已经睡着了。李建军也迷迷糊糊地打起了盹。

突然,一阵急促的呻吟声把他惊醒。

李建军睁开眼,发现对面座位上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爷脸色苍白,额头冷汗直冒,一只手紧紧捂着胸口,另一只手在空中无力地挥舞着。

"大爷,您怎么了?"李建军立刻起身,快步走到老人身边。

"胸...胸口疼...喘不上气..."老大爷断断续续地说着,声音越来越弱。

李建军心中一紧,这明显是心脏病发作的症状!他在部队卫生员培训时学过急救知识,知道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大爷,您别紧张,我来帮您。"李建军扶住老人,让他平躺在座位上,然后开始检查症状。

老人的脉搏微弱而急促,呼吸困难,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症状。

"有人吗?这里有病人!"李建军大声呼叫,但车厢里的乘客大多睡得正香,只有几个人迷迷糊糊地探出头来看了看,又缩回去继续睡觉。

"我去叫列车员!"二狗子终于醒了,看到这个情况,吓得面如土色。

"来不及了!"李建军果断地脱下老人的外套,开始进行心肺复苏。他双手交叠,按压老人的胸部,一下、两下、三下...

在部队学习急救时,教官曾经说过:"在野外作战中,战友的生命可能就在你的手中。每一次按压,都是在和死神抢人。"

李建军的动作标准而有力,汗水顺着脸颊滴下来,但他没有丝毫的停顿。

"让开!让开!"列车员终于赶来了,身后还跟着几个工作人员。

"这位同志,您是医生吗?"列车员问道。

"我是退伍军人,在部队学过急救。"李建军头也不抬地继续按压:"这位大爷心脏病发作,必须立刻送医院!"

"可是我们现在在山区,最近的车站还有两个小时..."

"等不了两个小时!"李建军坚决地说:"必须在最近的有医院的地方停车!"

列车员为难了:"这...这需要请示调度..."

"人命关天!"李建军猛地抬起头,眼中燃烧着怒火:"如果因为你们的拖延导致病人死亡,你们负得起责任吗?"

也许是李建军身上那种军人的威严震慑住了列车员,也许是老人的情况确实紧急,列车员最终同意了紧急停车。

半小时后,火车在一个小县城的火车站紧急停靠。李建军和几个工作人员一起,把老人抬下了火车,直奔县医院。

在急诊室里,李建军一直陪在老人身边。他垫付了医药费,联系了老人的家属,忙前忙后直到天亮。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病房的窗户照进来时,老人终于睁开了眼睛。

"孩子...是你救了我..."老人的声音很虚弱,但眼中充满了感激。

"大爷,您别这么说,这都是应该的。"李建军扶老人坐起来:"您感觉怎么样?"

"好多了,好多了。"老人握住李建军的手:"孩子,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部队的?"

"我叫李建军,刚从豫北军分区独立团退役。"

老人点点头,看了李建军一眼:"孩子,你是个好兵,也是个好人。这是我的地址,以后有困难就来找我。"

说着,老人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北京的地址。

李建军接过纸条,也没仔细看,随手塞进了口袋:"大爷,您太客气了。救人是每个军人的职责,更何况现在虽然退伍了,但军人的本色不能变。"

老人深深地看了李建军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孩子,记住我的话,做人要有良心,关键时刻的一个善举,可能会改变整个人生的轨迹。"

李建军点点头,虽然不太明白老人话中的深意,但还是牢牢记在了心里。

上午十点,老人的儿子从北京赶来了。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穿着得体,气质不凡。

"爸,您吓死我了!"中年人一进病房就扑到床边。

"没事,没事,多亏了这位小同志。"老人指着李建军:"如果不是他,你可能就见不到我了。"

中年人转身对李建军深深鞠了一躬:"恩人,这份恩情我们全家记一辈子!"

"您太客气了,这都是应该做的。"李建军有些不好意思。

中年人掏出钱包,里面厚厚一沓钞票:"这是一点心意,请您一定收下。"

"这绝对不行!"李建军坚决摇头:"救人不是为了钱,这钱我绝对不能要!"

任凭中年人怎么劝,李建军都不肯收钱。最后老人开口了:"孩子既然不要钱,那就不要勉强了。真正的恩情,是用钱买不来的。"

告别了老人父子,李建军继续踏上了回家的路程。这次耽误了一天,他更急着赶回去看父亲的病情。

在回家的火车上,李建军反复想着那个老大爷。虽然只是一面之缘,但老人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临别时老人说的那句话:"做人要有良心,关键时刻的一个善举,可能会改变整个人生的轨迹。"

这话听起来意味深长,好像老人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似的。而且,老人的儿子看起来也不是普通人,那种气质和谈吐,明显受过高等教育。

不过,天下好人多的是,李建军也没多想,只是把这次经历当作了一段善缘。

三天后,李建军终于回到了阔别五年的家乡。

豫北的小山村还是老样子,黄土房,石板路,村口那棵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只是,村子里少了很多人,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

"建军回来了!建军回来了!"村里的几个老人远远地就认出了他,纷纷围了上来。

"建军啊,长结实了,看这精气神,就是当兵的不一样!"

"是啊,是啊,五年没见,都成大人了!"

李建军一一和乡亲们打着招呼,心中涌起一阵暖流。家乡的人情味还是这么浓。

"建军,你爹在家等着你呢,快回去吧。"村支书老刘走了过来,但语气中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情绪。

李建军快步走向家门。院子里的篱笆有些破损,菜园子荒芜了一大片。那几只老母鸡还在,但明显瘦了很多,无精打采地在院子里踱步。

推开屋门,一股中药味扑面而来。堂屋里多了一张病床,床边放着几个药瓶子。

"爹!我回来了!"

躺在床上的李父听到声音,挣扎着想要坐起来。李建军赶紧上前扶住他。

"建军...你终于回来了..."李父的声音很虚弱,人也瘦了一大圈,原本浓密的头发现在稀疏了许多,脸色蜡黄。

"爹,您的病怎么样?医生怎么说?"李建军握着父亲的手,心中一阵酸楚。父亲的手变得很粗糙,青筋暴突,明显苍老了许多。

"医生说是脑溢血后遗症,需要长期治疗。左半边身子现在还麻木着呢,走路都不稳。"

李父叹了口气:"建军,爹对不起你,让你提前退伍回来照顾我。"

"爹,您说什么话!儿子照顾老子,天经地义!"李建军强忍着眼泪:"您安心养病,钱的事儿我来想办法。"

"钱..."李父的眼中闪过一丝愧疚,"建军,家里的那点积蓄都花光了。你二叔他们也帮了不少忙,但这病..."

李建军环顾四周,发现家里确实比以前更加简陋了。

原本放在堂屋里的那台14寸黑白电视机不见了,墙上的老式挂钟也没了,就连父亲最心爱的那把二胡也不在老地方。

"爹,家里的东西..."

"都卖了。"李父低下头,"为了给我治病,能卖的都卖了。建军,爹真是个累赘啊..."

"爹!您别这么说!"李建军眼圈红了,"东西没了可以再买,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只要您好好的,家就还在。"

当天晚上,邻居大婶过来看望李父,顺便和李建军聊了聊家里的情况。

"建军啊,你爹的病花了不少钱,光是县医院就住了半个月。"大婶叹着气:"当时情况很危险,半夜三更的,村里几个人轮流背着你爹往县城跑。"

"多亏了乡亲们。"李建军感激地说。

"这几个月来,你爹的药不能断,一个月光买药就要一百多块。"

大婶继续说:"家里的那几亩地也没人种,都荒了。要不是村里的乡亲们时不时地帮衬一下,送点米面蔬菜,这日子真不知道怎么过。"

李建军点点头,心中盘算着今后的打算。看来单靠家里的那几亩地是不行了,必须找个能赚钱的活儿。

第二天一早,李建军就去了县城,想先了解一下父亲的病情和治疗费用。

县医院还是老样子,不过比五年前热闹了不少。改革开放这些年,县城发展得很快,来医院看病的人也多了。

李建军找到了给父亲看病的王医生。王医生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说话很和气。

"你就是老李的儿子吧?当兵的,我一眼就看出来了。"王医生看了看李建军,"你父亲的病我很清楚,脑溢血后遗症确实比较麻烦。"

王医生拿出李父的病历,详细解释了病情:"你父亲现在的情况已经稳定了,但需要长期服药控制血压,预防再次发病。另外,左半身的功能恢复需要做康复训练。"

"医生,这个病能治好吗?"李建军关心地问。

"完全恢复比较困难,但通过治疗和锻炼,生活自理是没问题的。"王医生实事求是地说:"关键是不能断药,而且要定期复查。"

"费用大概是多少?"

王医生摇了摇头:"保守估计,每个月的医药费至少要三四百块。如果要做康复治疗,费用会更高。"

三四百块!李建军心中一沉。这在1998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也就千把块钱。而且这还只是药费,不包括营养费、护理费等其他开销。

从医院出来,李建军漫无目的地在县城里走着。街上车水马龙,到处都是经商做买卖的,改革开放的春风确实吹到了这个小县城。

他看到路边有很多人在摆摊,卖服装的、卖小商品的、修自行车的...大家都在想办法赚钱。李建军也想过做生意,但他没有本钱,也没有经验。

正在李建军一筹莫展的时候,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建军?真的是你吗?"

李建军回头一看,是高中同学张伟。只见他穿着时髦的西装,脖子上挂着一条金链子,手腕上还戴着一块金光闪闪的手表。

"张伟!真巧啊!"李建军有些意外。

"建军,你这是退伍了?"张伟上下打量着李建军,目光在他褪色的军装上停留了一下。

"嗯,家里有事,提前退了。"

"哎呀,兄弟,你这就亏大了!"张伟摇摇头:"这两年生意好做,我承包了几个工程,一年能赚十几万!你要是早点出来,现在也发财了。"

十几万!李建军倒吸一口凉气。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够普通人家生活十几年的。

"你做什么生意?"李建军好奇地问。

"建筑工程,现在到处都在搞建设,钱好赚着呢!"张伟得意地说:"你看,这身西装是从广州买的,八百多块钱呢。这块手表是瑞士货,三千多!"

李建军看着张伟的装扮,确实很阔气。和自己这身褪色的军装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建军,老实说,当初咱们同学里,我最看好的就是你。"

张伟拍了拍李建军的肩膀:"你人实在,能吃苦,就是太老实了。在这个年代,光老实可不行,得有点眼光和胆量。"

李建军苦笑了一下,没有接话。

"不过现在也不晚,要不要跟我一起干?"张伟热情地说:"我正好缺个得力助手,你是当兵的,管理工人肯定没问题。"

"我对这个不懂..."

"不懂可以学嘛!你是当兵的,能吃苦,肯定能行。"张伟继续劝说:"而且我不会亏待你,一个月给你五百块钱!"

五百块钱!李建军心中一动。这比普通农民工的工资高多了,正好能解决父亲的医药费问题。

但李建军生性谨慎,没有当场答应:"我考虑考虑。"

"别考虑了,机会难得!"张伟掏出一张名片递过来:"我现在在县城北边承包了一个政府的修路工程,正是用人的时候。你要是愿意,明天就可以来。"

看到张伟这么热情,李建军也不好拒绝,就收下了名片。名片很精美,上面印着:"张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

"建军,说实话,我现在手下有几十个工人,但真正信得过的人不多。"

张伟压低声音:"这个项目很重要,是县政府的重点工程,搞好了以后还有更大的项目。你来帮我,咱们兄弟一起发财!"

听张伟这么说,李建军更加心动了。政府工程,那肯定是正当生意,而且张伟既然能承包到这样的工程,说明他确实有本事。

"行,那我明天去看看。"李建军最终还是答应了。

"太好了!"张伟兴奋地握住李建军的手:"咱们兄弟合作,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回到村里,李建军把遇到张伟的事告诉了父亲。

"建军,你同学既然这么照顾你,就去试试吧。"李父虽然身体虚弱,但头脑还清楚:"家里现在确实需要钱,我这病不能拖。"

"爹,您放心,我会照顾好您的。"李建军握住父亲的手:"等我赚到钱了,给您买最好的药,请最好的医生。"

当天晚上,村支书老刘来了。他在村里当了十几年支书,是个很有威信的人,但这些年改革开放,他的思想观念也在慢慢改变。

"建军,听说你要去县城打工?"老刘坐在炕沿上,点了根烟。

"是的,刘叔,遇到了个高中同学,在县城包工程,让我去帮忙。"

"哎..."老刘长叹一口气:"当初你当兵的时候,全村人都羡慕。大家都说李家出了个有出息的,将来肯定能当个一官半职。现在看来,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赚钱实在。"

李建军听出了老刘话里的意思,但没有反驳。确实,这些年村里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很多都发了财,盖了新房,买了彩电,生活比留在村里的人好多了。

"不过也好,年轻人就是要有拼劲。"老刘拍了拍李建军的腿:"你爹的病需要钱,你也是没办法。当兵这几年,至少把身体练得结实了,出去干活有本钱。"

第二天一大早,李建军就赶到了县城北边的工地。远远地就看到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几台挖掘机正在作业,工人们忙得满头大汗。

工地的大门口竖着一块牌子:"县政府重点工程——城北工业区道路建设项目"。看到这块牌子,李建军心里踏实了不少。政府工程,肯定没问题。

张伟穿着一件皮夹克,正在和几个包工头模样的人说话。看到李建军来了,立刻迎了过来。

"建军,来得正好!"张伟指着工地:"看到没,这就是咱们承包的政府修路工程,从县城直通到北边的工业区,全长八公里。"

李建军点点头,心中暗想这张伟确实有本事,能承包到这么大的政府工程。

"这个项目总投资三百万,工期六个月。"张伟得意地说:"完工后,我至少能净赚八十万!"

"这么赚钱?"李建军有些惊讶。

"当然了,现在搞建设最赚钱。"张伟拍着胸脯:"你跟着我干,保证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发财!"

张伟带着李建军在工地上转了一圈,介绍工程的基本情况。李建军发现这个工程确实规模不小,光是工人就有五十多个,各种机械设备也很齐全。

"你的任务就是管理工人,监督工程质量。"

张伟拉着李建军走向工地:"你是当兵的,有威信,工人们会听你的。另外,晚上你就住在工地的板房里,二十四小时看着,防止有人偷材料。"

李建军点点头,这些要求都很合理。

"工资的事刚才说了,一个月五百,包吃住。"张伟掏出两百块钱递给李建军:"这是预支的,你先拿回去给你爹买药。"

看到这两百块钱,李建军心中一暖。张伟虽然有些市侩,但对老同学确实不错。

"张伟,谢谢你。"

"咱们是同学,谢什么。"张伟摆摆手:"好好干,以后有的是赚钱的机会。"

李建军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每天早上六点到工地,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家看望父亲,一个月下来确实能拿到五百块钱。

有了稳定的收入,李建军的心情好了很多。

父亲的药不用断了,家里的生活也有了保障。而且,看到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他觉得自己也在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但是,干了半个月之后,李建军发现了一些问题。

这个工程虽然挂着"政府修路工程"的牌子,但无论是施工标准还是材料质量,都明显不符合道路建设的规范。

"张伟,咱们用的这个水泥标号是不是低了点?"有一天,李建军忍不住问道。

"建军,你懂什么?"张伟有些不耐烦:"做生意就是要控制成本,用太好的材料,还赚什么钱?"

"可是这样的质量,能通过验收吗?"

"验收?"张伟冷笑一声:"谁来验收?这个工程的甲方就是我自己!"

李建军愣住了:"甲方是你自己?那政府..."

"政府什么政府!"张伟有些恼羞成怒:"这就是我自己搞的一个项目,为了从银行贷款才挂了个政府工程的名头。"

李建军彻底明白了,这根本不是什么政府工程,而是张伟为了套取银行贷款搞的假项目!

"张伟,这样搞是违法的!"李建军严肃地说:"而且这样的工程质量,会害死人的!"

"害死人?你少危言耸听!"张伟不以为然:"再说了,你管那么多干什么?拿钱干活就行了。"

李建军心中很矛盾。一方面,家里急需钱给父亲治病;另一方面,他的良心不允许自己参与这种欺骗行为。

更让李建军担心的是,这条路通往的工业区里有一家军工厂。如果道路质量有问题,出了事故怎么办?

正在李建军犹豫不决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那天下午,张伟的手下在施工时偷工减料,导致旁边一户村民的房屋出现了裂缝。

村民李大爷找到张伟:"你们把我家房子震坏了,必须赔偿!"

"什么震坏?本来就是危房!"张伟蛮横地说:"想讹钱?没门!"

"你们这些黑心包工头!"李大爷气得浑身发抖:"我去县里告你们!"

"去告?"张伟冷笑:"你有证据吗?谁给你证明是我们震坏的?"

看着张伟的嘴脸,李建军再也忍不住了。

"张伟,李大爷说得对,是我们的施工导致他家房屋受损,应该赔偿。"

"李建军!"张伟怒目圆睁:"你胳膊肘往外拐?"

"我只是实事求是。"李建军毫不示弱:"做人要有良心!"

"良心?"张伟恶狠狠地说:"良心能当饭吃吗?既然你这么有良心,那你就别在这里干了!"

"不干就不干!"李建军愤然离开了工地。

回到家里,父亲看到他这么早回来,问道:"建军,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李建军把工地上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父亲。

李父听完,沉默了很久,然后说:"建军,你做得对。人穷志不能短,钱可以慢慢赚,但良心丢了就找不回来了。"

"可是爹,您的医药费..."

"医药费的事儿不用担心,咱们想别的办法。"李父拍了拍儿子的手:"咱们李家的男人,绝不能做昧良心的事!"

李建军点点头,心中对父亲更加敬重。

但是,现实的压力还是很大。没了工作,医药费从哪里来?

就在李建军一筹莫展的时候,家里的老式座机响了。

"李建军吗?我是部队的老陈。"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

"陈参谋?您怎么知道我家电话?"李建军有些奇怪。参谋老陈是他在部队时的直接上级,关系一直不错。

"我托人打听的。建军,有个紧急情况,你马上来部队一趟!"老陈的声音很急促。

"陈参谋,我都退役一周了,还来部队干什么?"

"别问那么多,师长亲自点名要你,立刻出发!重要的事情只能当面说!"

老陈说完就挂断了电话,留下李建军在电话机前发愣。

师长亲自点名?李建军想破头也想不明白,自己一个退役士兵,师长为什么要见?

"建军,谁的电话?"父亲从里屋出来问道。

"部队的,说让我回去一趟。"李建军皱着眉头:"真是奇怪,都退役了还找我干什么?"

"既然部队找你,那肯定有要紧事。"父亲说:"你快去吧,我这里有乡亲们照顾,没事的。"

李建军简单收拾了一下,连夜赶往部队。

一路上,他不断地想着可能的原因。是不是退伍手续有问题?还是部队有什么紧急任务需要他协助?

越想越觉得奇怪,一个退役士兵,师长为什么会亲自过问?

第二天中午,李建军赶到了部队驻地。

大门口的哨兵还认识他:"建军哥,你怎么回来了?"

"师长找我。"李建军出示了通行证。

"师长找你?"哨兵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但还是放行了。

李建军一路走向师部大楼,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大。整个师部的气氛似乎和平时不太一样,到处都能看到警卫,戒备森严。

在师部大楼里,他遇到了参谋老陈。

"建军,你终于来了!"老陈的表情很严肃:"师长在办公室等你,你直接过去吧。"

"陈参谋,到底什么事?"李建军还是忍不住问道。

"到了你就知道了,我只能说,这件事很重要。"老陈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师长在等你。"

李建军带着满腹疑问,走向师长办公室。

走廊里异常安静,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越走近师长办公室,李建军心中的紧张感越强烈。

终于走到了办公室门前,李建军深吸一口气,抬手敲门。

"进来!"里面传来师长的声音。

李建军推开厚重的木门,抬起头的一瞬间,整个人如遭雷击,愣在了门口!

眼前的景象让他的大脑一片空白,那张熟悉的脸庞出现在最不可能出现的地方,穿着最不可能穿的服装...

李建军的手死死攥着门把手,嘴唇微微颤抖,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建军,别愣着了,进来坐。"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

李建军这才回过神来,眼前坐在师长位置上的,竟然是火车上那个普通的方老大爷!

只是此时的他已经脱去了那身朴素的便装,换上了笔挺的军装,肩膀上两颗金星闪闪发光——少将军衔!

"方...方老?您...您怎么..."李建军结结巴巴,完全无法理解眼前的一切。

方老笑了笑:"小李,是不是很意外?我姓方不错,但我的全名是方振华,总参二部副部长。"

李建军的腿一软,差点站不稳。总参二部,那可是军队的情报部门!眼前这位看起来慈祥的老大爷,竟然是传说中的情报首长!

方振华站起身,亲自给李建军倒了杯水:"那天在火车上,我是在执行一项绝密任务途中突发心脏病。如果不是你及时救援,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您为什么..."

"为什么要隐瞒身份?"

方振华的表情严肃起来,"因为那次任务关系到国家安全。我们发现有境外间谍组织试图渗透我国的军工企业,获取机密技术资料。巧的是,他们的目标就在你们县城——华北军工厂。"

李建军瞪大了眼睛:"华北军工厂?那不就在我们县城北边吗?"

"没错。"方振华在桌上摊开一张地图,上面详细标注着县城的地形和重要设施。"华北军工厂承担着我军新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任务,涉及多项核心技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李建军凑近地图,仔细看着那些标注。华北军工厂位于县城北郊,周围地形相对开阔,正是张伟承包"修路工程"的地方。

"经过我们三个月的暗中调查,"

方振华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红点,"发现有一个代号'毒蛇'的间谍网络,专门针对我国的军工企业。他们的手段很高明,利用正当的商业身份作掩护,逐步渗透到军工企业周边。"

"那个王胖子..."

"就是这个间谍网络在你们县城的联络人。"

方振华拿出一份档案,"他的真名叫王建国,五年前从境外回国,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商人身份定居。表面上做建筑生意,实际上一直在为境外间谍组织收集情报。"

李建军看着档案上王建国的照片,正是自己认识的张伟。只是照片上的他看起来更加精明,眼神中透着一种让人不舒服的狡黠。

"您是说,张伟从一开始就是间谍?"

"不,他是被策反的。"方振华翻开另一页资料,"王建国原本确实是你的高中同学张伟,但在1995年出国做生意时被境外间谍组织盯上。他们先是诱使他欠下巨额债务,然后以此要挟,逐步将他发展为间谍。"

李建军感到一阵寒意。原来自己认识的张伟,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同学了。

"这次的修路工程,就是间谍组织精心策划的行动。"

方振华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这条路表面上是连接县城和工业区,实际上是为了在军工厂周边建立固定的观察点。他们可以以施工为借口,长期停留在军工厂附近,观察厂区的人员流动、运输安排、安保措施等情况。"

"那岂不是说,我这段时间一直在帮助间谍?"李建军越想越后怕。

"你不用自责,这正说明了这个间谍网络的狡猾之处。"

方振华拍了拍李建军的肩膀,"他们利用你急需工作的心理,让你心甘情愿地为他们工作。而你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选择离开,说明你的品格是过硬的。"

李建军点点头,但心中还是有些愧疚。作为一个军人,哪怕是退役军人,竟然差点成了间谍的帮凶。

方振华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建军,我之所以向师长推荐你,正是因为你具备了我们需要的所有条件。首先,你熟悉当地情况,对张伟也比较了解;其次,你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反侦察能力;最重要的是,你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品格。"

"首长,您的意思是..."

"我希望你能接受一个秘密任务。"方振华的表情变得极其严肃,"重新回到张伟身边工作,但这次你的真实身份是我们的秘密情报员。"

李建军的心跳加快了。这意味着什么,他很清楚。

"这个任务的危险性很高。"

方振华没有隐瞒,"一旦被发现,不仅你的生命会受到威胁,整个反间谍行动都可能功亏一篑。而且,间谍组织的手段很残忍,他们绝不会手软。"

李建军沉默了。他想到了家中病重的父亲,想到了村里的乡亲们,想到了自己刚刚安稳下来的生活。

"我可以给你时间考虑。"方振华说道。

"不用考虑了。"李建军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接受这个任务!"

方振华欣慰地点点头:"我就知道你不会让我失望。但是在执行任务之前,你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

接下来的三天,李建军接受了一系列秘密培训。情报收集技巧、反跟踪方法、密码通讯、紧急脱险...每一项内容都关系到任务的成败和他的生命安全。

负责培训的是一个代号"猎鹰"的资深情报官员,四十多岁,看起来很普通,但眼神中透着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锐利。

"李建军,情报工作不是游戏。"猎鹰在第一堂课上就严肃地警告他,"一个微小的失误,就可能暴露身份,不仅害了自己,还会害了整个行动小组。"

李建军认真地学着每一个细节。如何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拍照、录音;如何识别和甩掉跟踪;如何利用日常物品传递情报;如何在危险时刻保护自己...

"记住,间谍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他们对反侦察非常敏感。"猎鹰反复强调,"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眼神,都可能被他们察觉。"

最困难的是心理训练。

"你要时刻提醒自己,张伟虽然是你的同学,但现在他是国家的敌人。"心理专家对李建军说,"在执行任务时,你不能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和感情用事。"

李建军点点头,但内心深处,他知道这会是最大的挑战。

毕竟,张伟曾经是自己的同学,虽然现在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但要在他面前演戏,还要收集他的犯罪证据,这对李建军来说确实不容易。

三天的培训结束后,方振华再次召见了李建军。

"感觉怎么样?"

"很累,但很充实。"李建军如实回答,"我明白了情报工作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那你现在还愿意执行这个任务吗?"

李建军毫不犹豫地点头:"愿意!"

"好。"方振华递给他一个小型的通讯设备,"这是特制的BP机,看起来和普通的传呼机一样,但实际上是我们的秘密通讯工具。紧急情况下,按下侧面的隐藏按钮三秒钟,就会发出求救信号。"

李建军仔细检查了这个设备,从外表看确实和普通BP机没什么区别。

"另外,这是你的联络员。"方振华指了指门外,"代号'麻雀',她会在你周围暗中保护和支援你。"

门推开了,走进来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她穿着朴素的衣服,扎着马尾辫,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农村姑娘。

"你好,我叫王小丽。"女子主动伸出手,"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在县城的表妹。"

李建军和她握了握手,发现她的手虽然看起来纤细,但握力很大,显然经过专业训练。

"小丽会在县城找一份工作,作为你的联络员。"方振华解释道,"平时你们就是表兄妹关系,一旦有情况,她会第一时间支援你。"

"明白。"李建军点点头。

"记住,这次行动的代号是'猎狐'。"

方振华最后强调,"你的任务是收集张伟与境外间谍组织联络的证据,查清整个间谍网络的结构和成员。但是,你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一旦发现危险,立即撤离。"

当天下午,李建军就返回了县城。他要想办法重新接近张伟,继续潜伏在间谍身边。

但是,如何让张伟重新接纳自己呢?毕竟当初离开工地时,两人闹得很不愉快。

李建军想了一夜,最终决定采用示弱的策略。

第二天一早,他就找到了张伟。此时的张伟正在工地上和几个工人说话,看到李建军走过来,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李建军?你怎么又回来了?"张伟的语气很不友好。

"张伟,我是来向你道歉的。"李建军低着头,态度十分诚恳,"上次的事是我不对,我太天真了,不懂得你的苦衷。"

张伟冷笑一声:"现在知道错了?晚了!"

"张伟,你听我说。"李建军抬起头,眼中带着恳求的神色,"我爹的病越来越重了,医生说需要做手术,至少要花两万多块钱。我真的走投无路了,求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听到这话,张伟的表情稍微缓和了一些。他了解李建军的家庭情况,知道他确实很需要钱。

"你以为道个歉就完事了?"张伟还是有些不满,"上次你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让我丢脸,这事没那么容易过去。"

李建军咬了咬牙,突然跪了下来:"张伟,我给你跪下了!求你看在同学一场的份上,再给我一次机会!"

周围的工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好奇地看着这一幕。

张伟有些意外,他没想到李建军会做到这个地步。

"你...你起来!"张伟有些慌乱,"这么多人看着呢,像什么话!"

"你不答应我就不起来!"李建军倔强地说,"张伟,我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我爹就这么一个儿子,我不能看着他等死啊!"

李建军的脑海中快速回想着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张伟的假工程,靠近军工厂的位置,还有他对工程质量毫不在意的态度...一切都对上了!

"首长,您需要我做什么?"李建军站起身,军人的本能让他立刻进入了状态。

"继续回到张伟身边工作,但这次你的身份是我们的情报员。"方振华递给他一个小型的录音设备,"收集他与境外联络的证据,我们的人会在暗中保护你。"

李建军接过设备,心中既紧张又兴奋。没想到自己退役之后,还能为国家安全做贡献。

"首长,我保证完成任务!"

"好,但是记住,你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方振华拍了拍李建军的肩膀,"一旦发现危险,立刻撤离。"

当天下午,李建军就返回了县城。他要想办法重新接近张伟,继续潜伏在间谍身边。

经过一番思考,李建军决定主动找张伟认错,请求重新回到工地工作。

"张伟,上次的事是我不对,我向你道歉。"李建军找到张伟,态度十分诚恳。

张伟正在和几个陌生人谈事情,看到李建军来了,脸上闪过一丝不快。

"建军?你怎么又回来了?"

"我想通了,确实是我太天真了。"李建军苦笑道,"家里老爷子的病越来越重,我急需要钱,所以..."

"所以你想重新回来工作?"张伟上下打量着李建军。

"是的,我保证以后不会多管闲事了。"

张伟考虑了一下,点点头:"也行,但是工资得降到三百,而且你得住在工地上,不能随便离开。"

"行,都听你的。"李建军痛快地答应了。

重新回到工地,李建军开始仔细观察张伟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张伟除了白天忙工程的事情,晚上经常会外出,而且每次外出都很神秘。

有一天夜里,李建军趁张伟不注意,偷偷跟踪了他。

张伟开着那辆桑塔纳,在县城里绕了几个圈,最后停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里。李建军远远地看着,看到张伟和一个戴墨镜的男人交谈了十几分钟,还交换了一个文件袋。

李建军悄悄拍下了几张照片,心中暗想这肯定就是张伟和间谍组织的联络。

第二天,他找机会把情况汇报给了上级。很快,有关部门就开始对那个戴墨镜的男人进行调查。

经过几天的跟踪调查,确认了那个人确实是境外间谍组织的成员,代号"眼镜蛇"。

"干得好,建军。"方振华通过秘密电话表扬了他,"但是现在还不能收网,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找出整个间谍网的所有成员。"

李建军继续潜伏着,每天都如履薄冰。他不仅要应付张伟的怀疑,还要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收集情报。

终于,机会来了。

那天晚上,张伟喝了酒,有些醉醺醺地回到工地。他拿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开始大声地说话。

"喂,是老板吗?那批资料我已经拿到手了...什么?你说什么?加钱?老子冒这么大风险,就给这点钱?...好好好,那就按你说的办。"

李建军躲在暗处,偷偷录下了整个通话过程。从对话内容来看,张伟已经成功获取了军工厂的一些机密资料!

第二天一早,李建军就把录音交给了上级。

"太好了!"方振华听完录音,兴奋地说,"有了这个证据,我们就可以收网了!"

当天下午,公安部门开始行动。他们先是控制了"眼镜蛇",然后对张伟实施抓捕。

在抓捕现场,张伟看到李建军和警察站在一起,立刻明白了一切。

"李建军!你这个叛徒!"张伟怒吼道,"老子对你这么好,你竟然出卖我!"

"我没有出卖你,我只是在维护国家安全。"李建军平静地说,"张伟,你走错了路。"

在张伟的住处,警方搜出了大量机密资料和间谍联络工具。经过审讯,张伟交代了整个间谍网的情况。

原来,张伟早在两年前就被境外间谍组织策反了。他利用承包工程的身份作掩护,多次为间谍组织收集军工厂的情报。

这次的假工程,就是为了长期潜伏在军工厂附近,获取更多机密资料。如果不是李建军的及时发现和举报,后果不堪设想。

整个间谍网被一网打尽,共抓获间谍分子十三名,缴获机密资料数十份。

案件告破后,上级对李建军给予了重奖。更重要的是,方振华亲自出面,联系了北京最好的医院,为李建军的父亲提供免费治疗。

"建军,你是个好兵,更是个好儿子。"方振华握着李建军的手说,"国家不会忘记你的贡献。"

同时,方振华还安排李建军在县城的另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工资待遇比以前高了一倍。

消息传回村里,村支书老刘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建军啊,你可是咱们村的骄傲!"老刘逢人就夸,"当兵的就是不一样,关键时刻能为国家做贡献!"

其他村民也纷纷对李建军刮目相看。原来那个退役回乡的普通士兵,竟然是个深藏不露的英雄。

半年后,李建军的父亲在北京医院治疗后,病情大大好转,基本能够自理了。

李建军站在村头的老槐树下,看着远山如黛,心中充满了感慨。

如果当初在火车上没有救那个老大爷,也许他现在还在为父亲的医药费发愁;如果当初没有坚持原则,离开张伟的工地,也许他现在已经成了间谍的帮凶。

人生就是这样奇妙,一个善念,一次选择,可能会改变整个人生的轨迹。

"建军。"身后传来父亲的声音。

李建军回头,看到父亲正慢慢走过来,脸色红润,精神状态比以前好了很多。

"爹,您怎么出来了?"

"在家待着闷,出来透透气。"父亲走到李建军身边,也看向远方,"儿子,爹为你骄傲。"

"爹..."

"当初让你提前退伍,爹心里一直过意不去。"父亲拍了拍李建军的肩膀,"现在看来,也许这就是天意。你在部队学到的不仅仅是军事技能,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

李建军点点头:"爹,您教得对,人穷志不能短,钱可以慢慢赚,但良心不能丢。"

"对!"父亲笑了,"咱们李家的男人,世世代代都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夕阳西下,父子俩的影子拖得很长。

村里的炊烟袅袅升起,远山被夕阳染成了金黄色。这个普通的北方小村庄,见证了一个退伍军人的成长和蜕变。

李建军知道,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牢记那个道理:做人要有良心,关键时刻的一个善举,真的可能改变整个人生的轨迹。

而在北京的某个办公室里,方振华正在翻看着李建军的档案。

"这个小伙子不错。"他对身边的副官说,"继续关注他,有合适的机会可以考虑调他到总部来。"

"是,首长。"

方振华合上档案,望向窗外:"这样的好兵,国家需要更多。"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李建军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还会有新的机遇和挑战等着他。

但不管怎样,他都会记住那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善有善报,做人要有良心。

正如方老当初在医院里对他说的那句话:"做人要有良心,关键时刻的一个善举,可能会改变整个人生的轨迹。"

这句话,不仅改变了李建军的命运,也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全文完】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意昂体育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