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23时40分,绍兴地铁2号线存车线一片漆黑。一列返场检修的无人驾驶列车悄然驶入,却撞上了正在轨道上穿行的4名保洁员。3人当场遇难,1人重伤。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一场真实发生的生产安全悲剧——当城市沉睡,那些为它清洁的人,倒在了本可避免的轨道上。
这起事故发生在末班车结束后的非运营时段,本应是安全可控的作业窗口。初步调查显示,保洁人员未按规定路径进入行车正线区域,暴露出安全管理链条的断裂。但问题不止于“违规”二字。真正值得追问的是:为何一线劳动者会置身于高速运行的轨道之中?制度的防线,究竟在哪一环失守?
保洁作业进入轨道区域,并非无规可依。行业通行的安全规程明确要求:任何轨道作业必须经审批、设防护、有监护、走指定路径。然而,这四条基本防线,在此次事件中几乎全线溃败。4名保洁员为何能绕过门禁、监控与调度系统,直接走上行车线?是物理隔离形同虚设,还是作业指令混乱?作为运营方的绍兴轨道交通公司,对非运营时段的区域管控负有主体责任,其“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自我检讨,实则是对制度空转的承认。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外包模式下的责任模糊。浙江亚太酒店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中标了地铁保洁服务,但“干活”不等于“免责”。承包方必须承担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现场监督与风险管控。若仅把合同当作任务转包,而忽视安全投入与过程管理,那么“外包”就成了“甩锅”的遮羞布。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当血的代价发生时,责任无法外包,良心更不能外包。
此类事故并非孤例。尽管公开资料未披露其他城市同类事件细节,但轨道作业伤亡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夜班时段。无论是检修工、清洁工还是施工人员,他们进入高风险区域时,本应有双重保障:一是刚性的制度执行,二是人性化的应急机制。可现实中,往往因赶工期、图方便、监管缺位,让规则沦为纸上谈兵。无人驾驶线路的科技光环,照不亮管理死角的黑暗。
城市地铁的洁净,不应以生命为代价。每一次深夜作业,都应有清晰的路径规划、实时的通讯联络、严格的进出登记和应急响应预案。建议立即推动三项改革:其一,强制实施非运营时段“作业区域电子围栏”与人员定位系统;其二,建立跨单位联合安全审批机制,杜绝单方面指令;其三,将外包单位安全绩效纳入招投标评分,倒逼责任落地。
安全不是口号,是每一道门禁的锁,每一次对讲的回应,每一个班前会的叮嘱。当列车自动归场,别忘了,有人还在为它清扫轨道。他们的安全,不该被城市的夜色吞没。真正的文明,不在于列车多快,而在于谁记得为最边缘的劳动者点亮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