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以冲突让人意外看到一个令人震惊的现实:国际原子能机构似乎已被西方当作情报工具来使用。曾被视为中立的机构一旦开始泄露敏感信息,中国在维护自身核安全方面该采取哪些举措?
伊朗与以色列之间近期的军事对抗,表面上看似起伏不断,但背后其实暴露了一个更耐人寻味的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如今是不是已经变成西方势力手中的棋子?俄罗斯著名政治学者马克西姆·扎罗夫,最近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爆料称,这家原本应当公正无私的国际机构,现在扮演的角色更像是“情报机构”,远离了核监管的本职。
这场历时近半月的军事较量,尽管有美国总统特朗普出面“调停”并推动了一份所谓的停火协议,扎罗夫一针见血地表示,这份协议从刚签署起就没起到什么实际作用。以色列和伊朗两边在协议生效没多久,就频繁突破底线,根本没有停下手里的动作,“一边谈一边打”的局面现在还在不断重演。
扎罗夫直言不讳地指出,特朗普政府介入这场冲突背后的算盘相当明显,无论是为了转移国内弹劾风波的注意力,还是想着冲一冲诺贝尔和平奖,里面掺杂的大多是政治利益考量,和平的真心其实并不多。
这场冲突似乎还带来一个“额外发现”,国际社会开始认清了IAEA的真实面貌。扎罗夫用词犀利,把这个组织比作“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翻版”,直接点出IAEA已经变成美英等西方势力手里的“木偶”。
这样的指责可不是凭空捏造,IAEA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在冲突期间的一些做法和表态,被不少专家认为就是“明目张胆的间谍行为证据”。
有意思的是,冲突爆发前一天的6月12日,IAEA刚好通过了一份针对伊朗的决议,指责伊朗违背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伊朗方面接到消息后马上表示强烈不满,德黑兰方面批评这一决议“完全没有技术支撑,完全就是出于政治目的”。
更引人注目的是,紧接着以色列对伊朗发动了攻击,瞄准伊朗高层,理由是“伊朗即将获得核武器”。那这些情报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最近伊朗媒体曝出的一些机密文件,可能解开了这个谜团。像法尔斯通讯社这样的伊朗主流媒体公开表示,他们掌握的内部资料显示,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以色列之间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合作。
这些文件直接指出格罗西本人和以色列官方有密切勾结,把伊朗核计划的机密资料透露给以方。正因为这些“内鬼”操作,以色列才能在6月13日发动袭击时,准确锁定伊朗核专家的位置。
“这根本不是监管,而是明目张胆的背叛。”伊朗情报部门表达了强烈不满。在他们看来,这些确凿证据已经可以说明IAEA早就没有了公正,直接变成了以色列的“情报据点”。
俄罗斯方面似乎早有准备。扎罗夫提到,克里姆林宫对格罗西的到访始终高度警觉,不仅把他行程限定在加里宁格勒,还只让他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的中层管理层交流。这种明显的“冷落”,其实也表现出对IAEA信任感的严重缺失。
在当前这种局势下,扎罗夫向中俄敲响警钟:要尽快拿出有效措施,防范IAEA变成“间谍”工具,要不然美英针对两国核项目的动作恐怕马上就会升级。
这种提醒并非无的放矢,IAEA的公信力正逐步瓦解,全球核不扩散体系眼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难题。
对中国来说,这种局面确实应当引起高度关注。身为世界上核能发展步伐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和平发展核能方面,难免会受到这种风波的明显影响。令人揪心的是,倘若IAEA真的存在体制性泄密的问题,中国核设施里一些关键的数据,也存在被盗取或非法利用的隐患。
面对当前这种情况,中国得设立起多层防护网。技术方面,得加快先进核设施保护系统的研发步伐,争取用最牢靠的“数字盾牌”守好安全底线。管理领域,必须健全更严密的信息控制体系,力保涉核核心资料丝毫不泄露。国际合作这一块,跟俄罗斯等理念相近的伙伴多交流、多协作,无论是情报共享还是联合攻关,都要通力配合,携手抗衡西方的情报窃取行为。
其实还有个重点,那就是中国得主动参与到国际核安全规范的制定,这样才能推动全球核治理往更公正、更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毕竟当下的国际监督环境被政治和军事因素搅得水深火热,每一个国家在核安全上的底线都很难真正守住。
扎罗夫的提醒简直像是敲响了警钟:一旦国际监督机制变成强权手中的工具,全球核安全形势会更加危险。像中俄这样的负责任大国,现在确实需要重新审视,怎样打造一个真正公平的国际核秩序。
在这件事上,迟疑或者袖手旁观,很可能让全球社会原本守住的核安全底线完全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