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随即,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开始对俄罗斯进行新一轮高科技制裁,禁止其获得高端芯片。芯片作为现代装备的核心,一旦被切断供应,对俄罗斯军工、航天、通讯等行业影响极大。尽管外界认为俄罗斯会因此陷入困境,但俄罗斯并未崩溃,反而在制裁下保持了军工等关键系统的运转。
上世纪70年代,苏联“Электроника”系列计算机与美国竞争,芯片基本自给,军用系统不受外部封锁威胁。1962年,苏联提出在莫斯科郊外建设微电子科技城,吸引了1.3万人和多家半导体公司。由于技术路线偏差,苏联在芯片发展中逐渐落后。美国晶体管技术持续突破,苏联则在电子管小型化方向投入,导致制造工艺和核心技术落后,到1991年苏联解体,芯片产业崩溃。
2000年代,俄罗斯芯片制造仍停留在90纳米水平,大量依赖进口,民用领域进口比例超90%。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美国对俄实施芯片禁运。俄罗斯实施“军用优先”策略,集中资源保障军用芯片,重用模拟电路和电子管等老技术,保障防空导弹、战斗机雷达等装备稳定运行。中俄合作加强,中国成为俄罗斯最大芯片进口国,部分芯片通过东南亚等第三方渠道进口。
2014年起,俄罗斯推动“电子工业发展计划”,扶持本土芯片企业。公司如“Baikal Electronics”“MCST”研发“Elbrus”处理器,虽不及英特尔,但能满足军用、国防需求。2022年制裁升级,西方品牌大批撤出,俄罗斯继续依赖中国芯片替代民用市场,军用芯片自给。俄罗斯还研发“激晶体振荡器”等新技术提升抗干扰能力。尽管设备、资金和人才不足,俄罗斯靠老技术、替代方案、国际合作和政府扶持,维持关键系统运转,形成独特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