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大清和日本在黄海上演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海战!

发布日期:2025-07-19 00:38 点击次数:130

1894年9月17日中午12点50分,在黄海的大东沟地方,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海战,这场大战深深影响了清朝和日本的未来很长时间。

北洋舰队在上午11点瞧见了联合舰队,而联合舰队早在10点23分就发现了北洋舰队,这意味着丁汝昌比伊东祐亨慢了差不多半小时才发现对手。

为啥会这样呢,咱俩都是蒸汽船,靠烟囱冒的黑烟来找对方,咋就没一起瞅见呢?

我真的有点不忍心讲,但北洋舰队的烟囱冒的烟比联合舰队的要黑,也就是说,北洋舰队用的煤质量不如联合舰队的。

北洋舰队原先烧的是唐山开平煤矿出产的五槽好煤,这种煤精挑细选,火力旺,能让船开得更快,烟还少,不容易暴露目标。可丰岛海战前阵子,他们换成了八槽的碎煤,质量差多了,不但伤机器,拖慢速度,烟还大得很,敌人老远就能看见。

大战眼看就要来了,这不是玩命嘛!平时脾气好、能忍让的丁汝昌这回可真生气了,他给煤矿管事儿的写了封信,抱怨说这煤质量太差了,老百姓的船都不会用,更别提我们肩负重任的海军战舰了!要是下次还是这样的煤,我们可不收,你得自己拉走!

事后,丁汝昌跟李鸿章讲了讲情况,那煤矿是他管的洋务生意,我治不了你,还能治不了你老板吗?

但煤矿老板冷淡地回应他,说这儿就只有这种煤,你要么将就着用,要么就别用!想挑好煤,自个儿拿筛子筛筛看吧!

有煤烧就不错了,你还诸多挑剔,我可不惯着你!你能拿我怎样?

看这情况,丁汝昌真是个书生气十足的人,对官场里的那些道道儿还不太明白。说实话,这事儿连李鸿章都摆不平,那矿长能这么猖狂,背后肯定有人撑腰嘛。

这个人叫张翼,他就像古代的奸臣高俅一样。一开始他只是个小跟班,但因为特别会讨好别人,被醇亲王看上了,后来就成了王府里的大管家,算是王府里的二把手。李鸿章为了巴结醇亲王,推荐他去开平煤矿工作。这家伙仗着有王爷撑腰,就只顾着赚钱,什么坏事都干,把上好的五槽煤都给糟蹋了。

有人在市场上高价贩卖次品八槽煤给北洋舰队,想大赚一笔。说不定醇亲王也从中分了杯羹,中央里可能还有别的大官插手。虽然醇亲王已经去世,但他的王府势力还在。张翼这家伙因为有强硬后台撑腰,别说丁汝昌了,就连李鸿章他也不放在眼里。所以,这劣质煤的事情最后只能就这么算了。北洋舰队就是烧着这些糟糕的煤去参战的。

关乎国家安危的舰队,却只能凑合用最劣质的煤,这就像你买了辆顶级劳斯莱斯,结果只能加最烂的汽油,是不是让人哭笑不得?

丁汝昌心里本来就不痛快,张翼再这么一闹腾,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丰岛海战结束后,李鸿章反复跟丁汝昌说,别轻易出去挑衅,就让北洋舰队在渤海周围“转悠转悠,像个镇山虎一样”,好让联合舰队心里发怵,因为他们还是怕我们的铁船(他们还是畏惧我们的铁甲船)。李鸿章觉得,北洋舰队就像只守家的老虎,看着挺吓人,但真让它去捕猎那就不行了,守家护院还行(攻人不够格,守家还可以)。

李鸿章想保护船舰去打敌人,但清流派不同意。因为有了黄体芳那事的教训,他们不敢直接跟李鸿章对着干,就只好拐弯抹角,通过指责丁汝昌来达到目的,说他胆小怕事,见到敌人就像见到老虎一样,只知道躲在窝里,不敢出去跟敌人对战。

剑客清流挥剑指向朝廷。面对舆论的非议,李鸿章不得已吩咐丁汝昌时不时出海巡逻一番,好让那些清流派人士闭嘴。

尽管只是装装门面,李鸿章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每次要出门前,他都会特地交代丁汝昌别走太远,在家附近溜达一圈就快点返回。

丁汝昌平时都挺听李鸿章的话,这也是当初李鸿章选他当提督的原因。但再乖的人也有犯倔的时候。有那么一回,可能是被那些清流派逼急了,也可能是脑子一热,丁汝昌办事过头了点儿,李鸿章当时急得直跳脚,气得不轻,情绪都失控了,把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外面人都说北洋舰队厉害也就罢了,你作为头儿,自己心里得有数,咱们真的有那么强吗?

后来,皇上也发了话,让丁汝昌别乱溜达。丰岛海战一打完,丁汝昌就接到命令去大同江那边巡逻。结果,日本联合舰队偷偷溜到渤海湾捣乱,来了一招声东击西。朝廷被吓得不轻,生怕日本要从那儿上岸,赶紧严肃地告诉丁汝昌,以后你就守在渤海湾,给我看紧了家门,要是京城这边有个啥闪失,唯你是问!

从那以后,丁汝昌就只敢带着北洋舰队在近海转悠,再没了远航的胆子,制海权就这样轻易地落到了日本手里。

这次去大东沟是没办法的事。平壤那边情况危急,李鸿章只能从大连湾炮台调了刘盛休的4000人去帮忙。为了保险,李鸿章特意选了最短的大东沟路线,想避开敌人的联合舰队,还派丁汝昌带着北洋舰队的全部主力舰去护航,没想到半路上还真撞上了联合舰队。

越是心里害怕遇到鬼,鬼就好像偏偏要来缠着你。

大家心里肯定嘀咕,北洋舰队咋就这么走运,一出海就能撞上敌人呢?上次去丰岛是这样,这回跑大东沟又碰上了,咋回事嘛?

这其实不是碰运气,而是日本间谍活动的结果,北洋舰队的每个动作他们都了如指掌。丁汝昌9月15日启程,次日就抵达了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域。巧的是,伊东祐亨那天刚收到总部的指令,让他带着联合舰队的所有主力去偷袭北洋舰队。他们在暴风雨里连夜急行军,最终找到了正准备回家的北洋舰队。

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终于来临了。

茫茫大海上,太阳刚刚露出笑脸,晨光洒在海面上,海水蓝蓝的,天空也蓝蓝的,海和天连在一起,真是漂亮极了!

来吧,咱们面对面较量,拼个你死我活!

丁提督,现在是你大展身手的时候了。要是今天你能打赢这一仗,所有的疑惑都会一扫而空,所有的争论也都将结束。今天就是你一战扬名,让后世记住的好机会。

【提督布阵】

丁汝昌这次带来了他几乎所有的军舰,总共有18艘。其中包括12艘大战舰,名字有定远、镇远、济远这些,还有经远、来远、致远等等;还有两艘小型蚊子船,叫镇南和镇中;另外,还有4艘鱼雷艇,分别是福龙、左一、右二和右三。等刘盛休的部队顺利到达大东沟后,丁汝昌是这样部署的:他让那两艘吃水浅的小蚊子船和4艘鱼雷艇去护送运兵船进鸭绿江口,平远和广丙就在江口外面守着,剩下的10艘大战舰则停在离江口大约12海里的地方,保护大军登陆,免得被日舰偷袭,保证登陆的部队平平安安的。

乍一看这个安排还行,但仔细琢磨琢磨,你就会发现不对劲。

丁汝昌的失误就在于,他不该派平远去江口站岗放哨。其实,他应该让平远和广甲换个位置,让广甲和广丙去江口守着,而平远则跟着大部队一起行动。

为啥非得这样改动呢,不就是换一艘军舰嘛,至于这么严重吗?

即将到来的大战会让我们明白,这事儿还真挺棘手,后面要揭开的那个百年谜团,跟这安排有点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人讲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和联合舰队算是打了个不分胜负。要说是想给自己找点安慰,那倒也能理解。但要真说这是尊重历史事实,那就有点自欺欺人了。毕竟我们这边4艘船沉了,1艘搁浅动不了,还有2艘直接跑了,剩下的也都受了重伤。反观对方,只跑了3艘,还有1艘受了点重伤。

一艘都没沉,剩下的船很快又能出海继续战斗。五比零,这哪算平局啊?输了就得承认,硬撑面子没用。关键是要弄明白,我们到底为啥会输,为啥会输得这么惨。

搞成这副模样,好多人都说这是因为双方实力差距导致的。但要是咱们仔细琢磨琢磨,就能瞧出其实还有两个因素在捣鬼:一个是能力高低,另一个就是碰运气啦。

运气这东西哪儿都有,就像司令刚露面就被流弹击中,那就是运气差,天注定的。说到水平,主要就是指挥打仗的本事,在海战中就是看怎么排兵布阵,这得指挥官拿主意。实力很关键,军舰的强弱一开始就定好了,谁也没辙。上了战场能不能赢,除了看天,剩下的就得靠指挥官了。

关于黄海大战,双方军舰的好坏我们之前稍微提了一下,以后还会详细对比,现在先来聊聊它们的战斗队形。

想了解一个舰队头头的本事咋样,关键就看他怎么调度船只打仗,也就是他采取的战术策略。拿北洋舰队来说,关键就看丁汝昌的表现了。大家一直对丁汝昌评价不高,说他不会指挥战斗。那咱们现在就来回顾一下当年的情况,瞧瞧事实是不是真如此。

街头打架往往没啥规矩,拿起棍子就冲,看谁不顺眼就一顿猛打。人类早期的战争,可能就跟这种群殴差不多,也是这么乱打一气。但打着打着,大家经验丰富了,也越来越专业,慢慢就有了套路,军事上管这叫战术,就是怎么排兵怎么布阵,比如排成一字长蛇、两条龙出海,或者布个十面埋伏之类的阵势。

海上的战斗刚开始时,就像一群人在乱打乱撞,没有啥规矩。大家开着船就往前冲,看到谁就攻击谁,这个阶段乱成一团,可以叫它混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的规模变大了,也变得更为凶狠,打法开始讲究起来,怎么排队、怎么布阵都有门道了,海战就慢慢变成了有组织的阵仗战。

海战中,人们慢慢琢磨出了好多战术队形,最基本的有10种,分别是鱼排队形、大雁飞行队形、虾须散开队形、燕子剪尾队形、雄鹰展翅队形、蛇脱皮队形、树林隐蔽队形、两角互援队形、互换位置队形、波浪起伏队形。从这些名字你就能感觉到,它们都是模仿生物和自然的,就像中国古代的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海阵那样。要是把这10种队形组合起来用,那变化可就多了,简直像变魔术一样,让人眼花缭乱。最常用的就是鱼排队形和大雁飞行队形,它们的变化也最多,每种都有6种不同的变法。

记住这些阵法的名字其实不难,难的是在实际中灵活运用它们。欧洲的军事专家们把这些阵法整理成了学习材料,让海军学校的学生们学习,北洋舰队把这些材料翻译后,就照着练习,日本方面也是采取了同样的做法。

不过咱们都明白,理论和实践是两回事,就像是个军事理论高手,并不见得就能当好指挥官,就像失了街亭的马谡和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练习阵法跟学武术挺像的,刚开始得照着样子一招一式地来,多花点心思和时间,就算天赋不太好,像郭靖那样,也能练得不错。但真打起来,光记得招式可不行,得看对手怎么出手,把学到的招数用到实战里,灵活变通,这样才能赢。想要成为顶尖高手,那就得练到那个境界——不用招式也能赢。要是打架时还死板地按套路出牌,那肯定得吃亏。郭大侠在没明白这点前,哪次不是被打得满脸是伤?

丁汝昌现在碰到了一个难题,他能把教材上的那些阵法倒背如流,记得一清二楚,但关键是,书上没教他现在该挑哪一种来用。这就是懂理论和真动手之间的差别。

现在是做决定的关键时刻了,摆出的阵型能不能行,会影响整个舰队的安危。丁汝昌觉得肩上的责任重来没有这么大过,他感到胸口像被巨石压着一样喘不过气来。

训练和真打完全是两码事,训练里出了差错,大不了从头再来,可真打起架来,那就一次机会,打不好,对手才不会手下留情再给你一次。

这就是打仗的狠心之处。

找个最合适的队形,让舰队的力量能全部使出来,还得看着敌我情况变了就赶紧调队形,做到能控制局面而不被别人牵着走,这就是舰队司令该干的活儿,也是个大挑战。

那时候,丁汝昌正好撞上了这样的难关。

说说刘步蟾的想法,听听汉纳根的建议,但丁大提督,关键时刻还得靠你来做决定,你得自己鼓足勇气下定决心。这时候谁也帮不了你,能靠的只有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胆量了。

赶紧发号施令吧,士兵们都盼着你呢。

12点20分,丁汝昌指挥船只,采用一列纵队、船头相接的队形去对抗敌人。

这是个啥样的布局呢?

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这个队形是从鱼儿游泳那儿得到的点子。鱼贯嘛,就是像鱼儿一样,一个接一个排成一条直线,跟古时候的一字长蛇阵有点像。说到鱼贯小队,就是把一条直线分成两条,就像是两条鱼并肩,组成一个小分队,然后再来两条鱼,又是一个小分队。不过这两条鱼可不是肩并肩游,而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错开一点距离,中间留个空儿,互相帮忙看着点儿,这就是夹缝鱼贯小队阵,也叫掎角鱼贯小队阵。

北洋舰队一共有10艘大战船,它们排成一列,每两艘分成一个小分队,这样刚好分成了五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前面领头的是队长船,后面跟着的是副手船。为了让开炮时不会误伤到自己人,每个小分队的两艘船会稍微错开一点位置,这样一来,它们就能有更广阔的射击范围了。

头一组,是定远号和镇远号。

另一组是致远号和靖远号。

第三组,是来远号和经远号。

第四组,是济远号和广甲号两艘船。

第五组,是超勇队和扬威队。

打仗的时候,要先派先锋冲在最前头,好一开始就打击敌人的气势。所以丁汝昌把两艘最厉害的铁甲船放在了最前面。各船的船长一看信号,动作快得很,就连平时动作慢的老船超勇和扬威也加快了速度,很快就排好了队形,丁汝昌带着大家一块儿冲向了敌人的舰队。

没过多久,大家再次看到了旗舰定远发出的第二个信号旗,丁汝昌又给出了新指示:让原本像鱼一样一个接一个排队的小队,改成像大雁飞行时那样的并列小队阵型。

这到底是哪种布局呀?

从名称上瞧,就差了俩字,可实际上差别老大了。说到夹缝和小队,这点没变化,就是说这个阵型还是两艘军舰一小队,还是那五个小队,一前一后交错着,留出夹缝。重点就在于“雁行”这俩字上。

说白了,这个阵法就是模仿大雁飞行时的队形想出来的。就像那个聪明的少年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的,大雁被寒气惊到,叫声在衡阳的水边回荡。但现在环境变差,很少能看到大雁排成队往南飞的壮观景象了。大雁飞的时候喜欢一群一群的,领头的叫头雁,其他大雁就排在它两边,组成一个人字形状,它们一起扇动翅膀产生的气流,能让它们飞得又高又远。

这个雁行队形呢,其实是个横排的队伍,而鱼贯队形是竖着的,跟它正好对着干。所以北洋舰队得调整队形,小队还是那五个,不变,变得是它们站的位置。定远和镇远就像领头的大雁,站在中间带着走。其他四个小队呢,两边各站两个。左边第一队是致远和靖远,第二队济远和广甲,军事上管这叫左翼;右边第一队来远和经远,第二队超勇和扬威,这就是右翼了。排好之后,从左到右就是:济远、广甲、致远、靖远、定远、镇远、来远、经远、超勇、扬威。这里说的左右啊,是朝着军舰前进的方向看,你要是站在定远舰上往后瞧,那就反过来了。

本来挺好的鱼贯队形,为啥要改成雁行队形呢?

大危险就在眼前,这紧急关头,可不是咱们慢悠悠分析的时候。当兵的就是要听指挥,快听丁大司令的,赶紧调整队形吧。

大战眼看就要开始,却得赶紧调整战术,不知是好事坏事。有人夸这调整挺到位,也有人批这调整不咋地,还拿丁汝昌以前是骑兵将领说事,说他不懂指挥海军。我个人觉得,这次调整还算过得去,勉强给个60分吧。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意昂体育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