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打开收音机,向全世界宣读了“终战诏书”。就连平日里稳如老狗的延安,也炸开了锅。谁能想到,为了这一天,中国老百姓不分昼夜咬牙坚持了八年,可真正胜利来临时,迎接他们的不是彻底的安心,而是新的悬疑:和平能留下来多久?明明外敌刚被赶走,新的博弈却在幕后一触即发。这场看似尘埃落定后的摊牌,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胜利的锣鼓声没打几天,台前幕后全是针锋相对。毛主席搬办公桌到枣园礼堂,加班加点见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一副打大仗的架势。另一面,蒋介石坐不住了,扛着“和平大旗”向全国喊出统一口号,要消灭解放区、取消边区政权,看上去像在谈合作,实际上步步紧逼。美国人嗅到机会,大张旗鼓牵线搭桥,层层递话,上演了一出“劝和剧”。连“老大哥”斯大林也发了电报,有板有眼插上一脚。但和平表面下,到底藏了多少刀光剑影?谁是真正的局中人?没人敢妄下结论。
大众的世界是柴米油盐,在延安老区,胜利后一时间街头巷尾尽是喜气。有人兴奋得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有人琢磨,这太平日子会不会只是过眼云烟。毕竟,蒋委员长先后打了三回电话,请毛主席赴重庆“共商国是”,又开出一系列条件:不仅国民党说了算,连解放区也要一锅端。美国出面要当和事佬,不少普通人心想,是不是终于能安稳过日子了?可就在这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连发电报:再打内战,就是民族灭亡。有人觉得沾点老大哥的光心里踏实,有人却嫌这老外隔三差五“指点江山”有点多余。毛主席则直接怼回去,人民翻身难道还会灭亡?这股倔劲儿,就是老百姓朋友圈的话题。
和平的幌子下,暗流涌动。双方面谈如期举行,毛主席顶住压力去了重庆,三天两头和蒋介石唇枪舌剑,主持了余生里最激烈的辩论比赛。最后虽签下《双十协定》,事态表面上风平浪静,蒋介石在明面上点头,背地里却留了一手。会后延安开了大会,大家总结得明明白白:这些问题一个也没真正解决,双方隔阂依旧。社会舆论一片喧哗,有人拍手称道毛主席以柔克刚,有人担心国民党会反悔。反对声音也高起来了:“蒋委员长这么上杆子邀请,难道真的回心转意,想要国家好?”可是指望一个“自己跳皮筋,别人只喊加油”的合作,多少带点自欺欺人。
就在社会以为局势慢慢归于平稳的时候,危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来。1946年6月,蒋介石突然下令,30万大军四路出击,一口气杀进中原解放区,爆发宣化店事件。曾经对和平还心存侥幸的人,这时彻底清醒:原来,国共之间的刀枪根本没收起来,只是擦得更亮了。这场震天动地的大反转,当头浇了斯大林的冷水,彻底击碎了那些认为纸上签字能当靠山的和平幻想。一时间,渡江东风起,解放全中国成了快马加鞭的必然结果。
枪声渐渐远去,表面风平浪静。可真正的障碍又冒出来:怎么和苏联打交道?争取国际支持成了新麻烦。1949年,少奇同志率队到苏联汇报革命进展,头一次和莫洛托夫、马林科夫这些苏联“老大哥”面对面“掏心窝子”。有的同志心里犯嘀咕:苏联会全力支持吗?会不会暗地里另有安排?果然,会谈中没少碰壁,苏联方面不是事事都买账,内部一些分歧开始冒尖。朋友变得更复杂,有时比敌人还难琢磨。正反双方隔阂仿佛越来越深,和平路上还是荆棘满地。
真要照斯大林最初那套说辞,国内打内战就必定要“民族灭亡”,那中国还真就要等着喝西北风。当初“兄长”教训“小弟”,指望我们都按规矩出牌,可历史明明用事实教育大家,光靠签字画押、国际调解的那一套,顶多管你吃顿团圆饭,管不了第二天敌人会不会穿新鞋上门砸场子。毛主席不仅没被吓住,反而硬气地证明了,人民为了自己的好日子,没什么不能拼一拼的。说什么“老大哥出主意,小弟听安排”,结果还不是得中国自己扛大旗。要是大家真信那一纸和平协议能一锤定音,恐怕连家门口的小狗都会笑话咱们单纯。历史的经验就是:嘴上说的和平,未必比一根大棒更顶用。倒是有人嘴上把咱夸天上有地下无,听多了还以为真成了救世主,其实转过头就可能再出怪招。还是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争来结果,别指望别人给你递馒头。
你说,像当年这样,大人物们你来我往,协议一签,国际友人指手画脚、花式劝和——真的能换来和平,还是仅仅给对手和老外腾出更多操作空间?是相信纸上的和平承诺,还是相信自己手中的实力?你觉得老大哥的“啰嗦”、国际上的“调停”,到底是雪中送炭,还是瞎添乱?如果你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你会更相信哪一方?欢迎留言分享看法,咱们一起聊聊历史,也看看现实有什么相似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