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imi
商场如战场,有人高歌猛进,就有人黯然离场。
近几年,中国企业界风波不断,从恒大的轰然倒塌,到如拼多多等企业的争议不断,每一个事件都牵动着公众的神经。
而如今,一个名为“正威集团”的企业,因其惊人的营收和同样惊人的债务,被不少人称为“第二个恒大”。
它是否真的会步恒大后尘?年收入超6000亿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赌赢的世界五百强
正威集团的创始人王文银,并非一开始就是风光无限的大老板。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童年时期一边读书一边干农活,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也许正是这种经历,让他对“成功”有着异于常人的渴望。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家国企工作,每个月能拿到在当时看来非常不错的工资。
但他并不满足于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一心想闯出一番事业,于是,他毅然辞去工作,带着积蓄南下深圳,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初到深圳的日子并不好过,他睡过水泥管,和工友一起打工挣生活费,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凭借着自己的学历和勤奋,他很快在一家港资企业做到了管理层的位置,但他并不甘于一直为别人工作,在摸清了行业运作模式之后,他果断选择自己创业。
1995年,王文银创办了深圳携威电线制品厂,虽然只是个小作坊,但他非常努力,没日没夜地跑业务、拉客户,公司渐渐有了起色。
真正让王文银迎来转折的,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
当大多数企业都在收缩战线、谨慎过日子的时候,他却选择逆势扩张,大胆购入大量设备。
这一把,他赌赢了。
风暴过后,市场回暖,他的企业一跃成为广东地区电源线的主要供应商。
随后,王文银没有停下脚步,他不断扩展业务,从电线电缆到铜矿开采,再到国际化布局,正威集团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
正威集团也成功进入世界五百强,年营收突破六千亿。
看似一路高歌的背后,其实早已埋下了隐患。
企业在快速扩张中忽略了内部管理,债务如雪球般越滚越大。风光无限的“世界铜王”,是否真的能一直这么幸运下去?
商业帝国的大而不强快而不稳
正威集团不是一夜之间成为“第二个恒大”的,它的困境,是在高速发展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在企业迅速做大的过程中,王文银一直延续着他那套“逆周期操作”的打法——越是市场低迷,他越敢出手。
2003年,他力排众议在安徽铜陵建厂,直接切入原材料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他又大手笔收购欧美铜加工企业和矿产。
这些操作确实在短期内推高了集团的营收,从百亿级别一跃进入千亿阵营。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疯狂扩张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正威开始不断借钱、融资,债务规模快速攀升。
据报道,正威的总债务已高达7000亿元,比其年度营收还多。
这就像一个家庭,年收入再高,如果房贷、车贷、信用卡债加起来比挣的还多,那压力可想而知。
更麻烦的是,正威的业务还涉及了大量产业园、工业园的建设,这些项目往往投资周期长、回款慢,一旦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工程烂尾、合作方款项拖欠等问题。
今年以来,正威集团旗下多家公司因欠款问题被起诉,王文银本人也两次被法院发出“限制高消费令”。
虽然后来款项结清、限高令解除,但信任一旦受损,重建起来就非常困难。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王文银在风波中突然卸任正威集团的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职务。
这一举动难免让人联想“是不是在提前规避责任?”
尽管官方解释这是正常的公司治理调整,但在外界看来,这无疑加重了市场的疑虑。
很多人把正威和恒大相提并论,不是因为它们完全一样,而是因为它们共同折射出部分中国企业“大而不强、快而不稳”的通病。
盲目追求规模、忽视风险管控,最终导致庞大的商业帝国建立在脆弱的地基上。
赌赢的企业注定脆弱
一个企业的性格,往往折射出它的创始人的影子,王文银有胆识、敢拼搏,但也暴露出了过度冒险、忽视风控的问题。
而这,不仅关系一个企业的存亡,也关系到成千上万员工、合作伙伴乃至社会的信任。
企业家当然要追求利润,没有盈利,企业就无法生存,但如果眼里只有利润,忽略了管理、诚信和社会责任,那么再大的企业也可能一夜之间崩塌。
正威集团在高速扩展过程中,明显放松了内部控制和财务纪律,导致资金链紧张、债务高企。这不仅让自己陷入困境,也让供应商、建筑公司、银行等众多相关方陷入被动。
更重要的是,企业家的价值观会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王文银推崇“赌”的策略,虽然在几次经济低谷中赚得盆满钵满,但也让企业习惯了这种高风险的操作方式,一旦外部环境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这种模式的脆弱性就暴露无遗。
不想黯然退场该走什么路?
面对巨大的债务压力和信任危机,正威集团并非没有出路,但这条路注定不好走。
逃避问题、更换法人,只能暂时规避法律责任,却无法挽回市场信心。
正威需要真正拿出一份清晰的债务重组方案,与各方债权人积极沟通,争取更长还款期限、更优融资条件,让企业喘一口气。
而在业务上,更要“断舍离”。正威集团布局广泛,但从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业务都具备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有必要重新审视哪些是核心业务、哪些是拖累,果断剥离非核心资产,集中资源保住主业。
然后再重建群众信任,把企业的财务和管理做的更加透明,定期向外界披露真实经营情况,避免隐瞒和误导。
改善与客户、供应商、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一家负责任的企业。
当然,所有这些调整,都离不开王文银本人的角色。
作为创始人和精神领袖,他的态度和选择至关重要,是真正带领企业刮骨疗伤,还是选择明哲保身,将会直接影响正威最终的命运。
不少企业都曾经历过类似正威的困境,有的通过彻底改革重获新生,有的则逐渐边缘化甚至消失。
正威能否成为前者,考验的不仅是王文银和团队的智慧,更是他们的决心和诚意。
结语
正威集团的故事,无疑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在时代机遇中崛起,又因过度扩张和风控缺失而陷入危机。
其经历提醒所有企业:规模不等于实力,速度不等于健康。
无论正威最终走向何方,它都已经给市场上了深刻的一课。
希望未来的每个中国企业,都能在扩张与风控、利润与责任之间找到更平衡,争做一家值得百姓信赖的良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