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摸底:全国能一次性拿出 50 万的家庭,数量少到超乎想象
“50 万存款算啥?人家四川姑娘彩礼都要 1000 万了!”“孩子补习班一年 20 万,50 万也就够两年多的费用!”“去北上广深看房,验资都要 2000 万,50 万连售楼处的门都进不去!”
最近总刷到这样的消息,再加上上海壹号院 66 套均价 7300 万的豪宅 1 小时售罄,让人恍惚觉得:现在大家都富得流油,50 万好像成了 “零花钱” 级别。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央行最新的摸底排查结果,狠狠戳破了这种 “财富幻觉”—— 全国能一次性拿出 50 万存款的家庭,占比居然只有 0.37%。
要知道,全国大概有 5 亿户家庭,按这个比例算下来,能拿出 50 万的家庭也就 185 万户左右。这意味着,99.63% 的家庭,根本没办法立刻凑出 50 万现金。就算是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家庭也只有 13.2%;新一线城市稍低,是 9.7%;到了三四线城市,比例直接降到 4.1%;农村地区更惨,只有 1.8%。
原来我们平时在网上看到的 “有钱人”,不过是 “幸存者偏差”—— 那些买豪宅、晒高价彩礼的人,只是极少数,大多数普通家庭,还在为攒钱发愁。很多家庭看着有房有车,看似 “资产丰厚”,可真要急用钱的时候才发现,流动资金少得可怜,想凑 50 万,难如登天。
那为啥咱们普通家庭就这么难存下钱呢?说到底,无非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房贷把现金流 “抽干” 了。现在国内背着房贷的人,加起来有 2 亿多。对普通工薪族来说,每个月工资到手,先得刨掉一大半还房贷、车贷,剩下的钱要覆盖日常开销、孩子教育费,基本就所剩无几了。就拿一个月到手 8000 块的人来说,房贷车贷可能要占 5000,剩下 3000 块要养孩子、买菜、交水电费,哪里还有钱能攒下来?
有人调侃说:“现在的‘百万富翁’,其实是‘百万负翁’。” 看似有套价值百万的房子,可真要变现的时候才知道,不狠狠降价,根本没人买。想靠卖房凑 50 万应急?大概率是空想。
第二个原因,挣得少还不稳定,花销却一点没少。虽说 GDP 年年涨,可普通人的工资卡却没什么动静。除了体制内和退休人员收入还算稳定,不少私营企业,尤其是建筑行业,日子过得特别难 —— 降薪的、裁员的,还有撑不下去直接关门的。大家都在说 “钱越来越难挣”,可该花的钱一分都省不了。孩子上学要交学费、报兴趣班,老人看病要花医药费,这些都是刚需。
有个朋友给我算过一笔账:他们家一年除去所有开支,能存下 6 万就算不错了。要是中间没什么意外,想存够 50 万,得八九年时间。这才是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真实情况 —— 不是不努力,是真的攒钱速度赶不上花钱速度。
第三个原因,消费观念变了,年轻人更爱 “花未来的钱”。跟省吃俭用的 60 后、70 后不一样,现在的 90 后、00 后更注重 “活在当下”。没钱了就刷信用卡、用花呗,分期付款买手机、买包包,主打一个 “先享受再说”。有人说:“苦吃了以后不一定甜,但现在先甜了,那肯定是真的甜过。”
这种消费观念下,年轻人不仅存不下钱,还可能背着一身负债。父母辈 “攒够钱再花” 的想法,早就不被年轻一代看重了。现金流压力大,自然也就别指望能攒下 50 万。
其实,有没有 50 万存款,真的不能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很多人不是不辛苦,只是被房贷、生活开支和消费观念困住了,才攒不下钱。对普通家庭来说,不用跟网上的 “有钱人” 比,把这三件小事做好,日子就能过得踏实:
首先,好好管账本,弄清楚每个月钱花在哪了,别稀里糊涂就超支;其次,一定要攒一笔应急钱,最少够半年的日常开销,万一遇到失业、生病,也能有个缓冲;最后,多学习提升自己,能力上去了,收入才有可能涨,这才是最靠谱的 “赚钱底气”。
日子是自己过的,赚多少就按多少规划开支,没必要因为网上的消息焦虑。毕竟,身边大多数普通人,谁家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掏出 50 万的。你家能一次性拿出 50 万吗?要是能,不妨在评论区 “嘚瑟” 一下~#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