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乌克兰姑娘,叫安娜,她脑子里估计已经绕成了毛线团。
她想不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人想活下去,居然还得靠自己上班挣钱。
今年三月,她录了条视频,把这件我们看来比喝水还正常的事,当成天大的委屈给捅到了网上。
镜头里的她,一脸的想不通,一脸的累,对着屏幕问出了那个让无数中国网友血压飙升的问题:
“我在德国,啥也不用干,每个月就有4200块钱自动打到账上。凭什么在中国就不行?”
这话一出,好家伙,网络上直接炸了锅。评论区里,大家伙儿可没惯着她,火力全开:
“妹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我们这儿幼儿园小朋友都懂的道理,谁欠你的啊?”
当免费午餐成了习惯
安娜这份理直气壮,也不是平白无故来的。
她的人生,在2022年的冬天,拐了个急转弯。
那年,战火烧到了家门口。这个1999年出生,刚从大学传播学专业毕业的姑娘,还没来得及在媒体圈扑腾两下,就成了难民。
她挤上逃往波兰的火车,又一路颠簸到了德国慕尼黑。
身份一落千丈,从一个对未来满是憧憬的毕业生,变成了难民潮里不起眼的一员。
但等着她的,不是苦日子,反倒是一头扎进了蜜罐里。
那会儿的欧洲,对乌克兰难民几乎是有求必应。欧盟光速启动了“临时保护指令”,什么复杂的申请流程,全免了。
安娜几乎是脚刚沾地,手续就全办妥了。
德国政府给她安排了免费公寓,每个月还发550欧元生活费,不多不少,正好是她嘴里那4200块人民币。
看病、坐车,全有福利兜着。
接下来的两年,安娜过上了神仙日子。
她自己后来在视频里都说,那段日子天天睡到自然醒,晃晃悠悠下午才出门逛个超市。
工作?那是什么玩意儿?
她偶尔靠着语言优势,接点翻译的散活,但那点钱,还不够她买杯咖啡。绝大部分开销,全靠政府养着。
这种“来了就发钱”的好事,让一部分像她这样的年轻人,迅速在安逸里迷失了方向。
东方魔都的滤镜与现实
今年年初,安娜听说中国对乌克兰人的签证政策放宽了,心里活泛了起来。
她寻思着换个地方散散心,办了个旅游签,二月份人就到了上海。
刚开始,她跟所有游客一样,被这座东方大都市的繁华给迷住了。
外滩的夜景、手机扫码就能坐的地铁、24小时不打烊的便利店,看哪儿都新鲜。
她兴奋地拍视频发抖音,跟粉丝分享见闻,甚至一度高喊:“我要永远留在这里!”
那时候的评论区,还是一片祥和,全是热情的欢迎和建议。
可惜,滤镜这东西,碎起来也快。
从德国带来的那点积蓄快花光了,一个要命的问题摆在眼前:下个月吃什么?
她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在中国,根本没有给外国人白发钱的说法。
想留下?路就一条:上班去。
这个发现,让安娜的心态彻底崩了。
她好不容易在一家西餐厅找了个服务员的工作。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得爬起来,换两趟公交车才能到店里。
然后就是十几个小时连轴转,扫地、端盘子、招呼客人,累到晚上十点才能回家。
那段时间,她的脚都站肿了。
天上地下的落差,让她憋不住了,这才有了那条让她“一举成名”的抱怨视频。
她不知道的世界早已变天
安娜在镜头前发出灵魂拷问的时候,可能压根就没意识到一件事。
她心心念念的那个“福利天堂”,其实也早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就在她兴冲冲飞来中国之前,欧洲的“免费午餐”,已经开始凉了。
从2023年底开始,德国政府就开始悄悄收紧难民政策了。
政策的风向,从无条件给钱,变成了强调“融入社会”。
新规定说得很明白,所有年纪合适的难民,必须去上德语课,或者参加就业培训。
你要是敢不去,那对不起,生活补助就得大打折扣。
安娜之所以跑来中国,说白了,也是被德国的新政策给“逼”的。她既不想学复杂的德语,又找不到好工作。
这股收紧的风,很快吹遍了整个欧洲。
波兰给难民每天62块钱的伙食费,但前提是,你得老老实实登记住址,随时准备接受工作安排。
捷克更干脆,难民找到工作后交的税,比领的补助还多,明摆着告诉你:别想占便宜。
就连奥地利每月高达7500元的高额补助,也只发半年。半年一到,自己找工作去。
欧洲各国终于从最初的热情里冷静了下来,他们发现,无条件的输血,正在养出一批新的“福利懒汉”。
数据显示,到2024年,在德国的乌克兰难民,就业率还不到四成。
大批有手有脚能干活的人,就那么躺在福利体系上,这不仅拖垮了财政,也让难民自己越来越被边缘化。
结语
网络上的风波,最终还是砸回了安娜自己头上。
那条抱怨视频火了之后,餐厅很快就把她辞了。
她的“名气”也让她在上海再也找不到工作,没有哪个老板愿意要一个浑身是戏的员工。
三月底,花光了所有钱的安娜,只能灰溜溜地提前飞回了德国。
但等着她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德国。
飞机一落地,她就必须重新登记,然后被强制安排去上就业培训班,学德语,学工作技能。
那个能睡到自然醒的好日子,是彻底一去不复返了。
到了今年九月,有消息说,安娜在一家超市找到了份理货员的工作。
工资不高,但总算能养活自己了。
她终究还是得靠自己的双手,去挣回那份她曾以为理所当然的面包和奶酪。
中国有句老话,叫“救急不救穷”。
真正的帮助,从来不是无限期地养着你,而是给你一根鱼竿,让你自己学会钓鱼,找回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尊严。
无论是欧洲从高福利转向促就业,还是中国一贯坚持的自食其力,都在说同一个最朴素的道理:
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义务永远供养一个四肢健全的成年人。
别人的善意,只能是你暂时的避风港。
想要重建生活,那地基,终究还得靠自己一砖一瓦地去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