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近1200名以色列人遇难,250多人被掳走。那段日子,以色列社会空前团结,数万名预备役士兵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奔赴前线,准备再次踏入加沙。
然而,仅仅几个月过去,这股团结劲儿却被一股前所未有的抵抗浪潮冲散了。这股浪潮不只席卷了前线士兵,连他们的母亲也加入了抗议行列。
在以色列,参军对多数犹太男性来说,是强制的“神圣责任”,是国家认同的核心。但随着战火持续,这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正面临严峻挑战。
士兵们开始质疑,母亲们为爱呐喊,整个社会都在反思。以色列,这个曾经铁板一块的国家,如今站在了十字路口,未来走向扑朔迷离。
兵哥们不干了
想当初,预备役军人们争先恐后地冲向战场,那股劲头让人动容。可现在呢?好几个新团体公开表示拒服兵役,哪怕坐牢也在所不惜。
“为人质而战的士兵”团体透露,他们代表了三百六十多名拒服兵役的士兵。这数字虽然跟庞大的军队比不算多,但趋势却让人无法忽视。
今年,至少有三名士兵因为拒绝服役被关了禁闭,最长的蹲了三周。官方态度是挺严厉的,可这挡不住反战情绪像野草一样蔓延。
29岁的马克斯·克雷施,以前是战斗医护兵。10月7日后,他主动请缨重返部队,被部署到北部边境,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
现在他坚决不肯再去加沙前线了。克雷施觉得,这场战争的性质已经变了,不再是为了国家安全,而是在“亲手摧毁未来”,他无法接受。
28岁的医护兵阿夫沙洛姆·佐哈尔·萨尔,更是直接说出了厌战心声。他回忆起在加沙多次服役的经历,直言士兵们“精疲力尽,不知道为何而战”。
他提到最近的任务中,一些士兵重返旧战场,心不在焉,更容易遭到哈马斯的袭击。他表示自己“无法再冒生命危险”,厌倦了这种无谓的牺牲。
伊法特·加多特的22岁儿子在加沙服役了九个月。儿子形容在前线“像个活靶子,毫无意义”,这种感受让母亲们听了心如刀绞。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28岁预备役军人,接到征召令后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他挣扎于国家忠诚与人道主义价值之间,夜不能寐,内心煎熬不已。
他说,从小被教导“生命神圣不可侵犯”,可在战场上,指挥官口中的“目标”却是活生生的人。他感到士兵们开始“像看待地上的虫子一样看待他们”。
这种异化让他痛苦不堪。他强调自己并非懦夫,只是在深入思考这场战争到底值不值得。克雷施也痛心地指出,加沙地带几乎被夷为平地。
超过六万平民丧生,其中还有数千名儿童。克雷施认为,以色列不仅摧毁了加沙的建筑和民众生活,更在“践踏自己的道德底线”,这让许多士兵不安。
八月份,一个由空军预备役和退役飞行员组成的团体呼吁“立即停止无意义的战争,全力解救人质”。他们认为持续的军事打击只会适得其反。
他们觉得,军事打击不仅帮不了人质,反而会危及幸存者的生命。克雷施也指出,每次空袭都可能夺走人质生命,某种意义上是在“亲手杀害同胞”。
妈妈们,为爱开吼
“战斗士兵家长高喊够了”(SOS)这个团体,就是一群母亲组成的。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子发声,希望能阻止这场没完没了的战争。
这些母亲们通过全国抗议、会见官员、发表公开信等多种方式,试图阻止更多年轻人被送上战场,她们的行动充满了坚韧与决心。
诺丽特·费尔森塔尔-伯格的两个儿子曾被派往加沙。她甚至想过伤害儿子来阻止他们重返战场,这种极端想法体现了母亲们深切的痛苦与绝望。
伊法特·加多特也认为,母亲们必须“把孩子们从这场政治游戏的战争中救出来”。她的强烈心声,代表了许多家庭对和平的共同渴望。
然而,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对此类声音拒绝回应,这让许多母亲感到无助,也加剧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与不满。
加沙地带的现实也令人触目惊心。克雷施提及,那里数万平民丧生,其中包括数千名儿童,整片土地几乎被夷为平地,满目疮痍。
这些冰冷的数据,凸显了战争对无辜平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国际机构IPC报告指出,加沙北部已陷入严重饥荒,人道主义危机迫在眉睫。
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否认加沙存在饥荒,并推卸以色列的人道主义责任。他坚称,以色列的目标是解除哈马斯武装,而非占领加沙。
兵役不公,这火咋灭?
在以色列,军队服务对多数犹太男性是强制性的,长期以来被视为“神圣责任”。这是国家认同和公民义务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不足千万人口的以色列,随着战争的持续,这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正受到严峻挑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兵役的真正意义。
以色列未能征召极端正统派男性参军的问题,引发了民众的强烈愤怒。这种不公平的兵役制度,无疑加剧了社会内部的裂痕。
极端正统派人士长期通过政治影响力获得兵役豁免,他们是内塔尼亚胡政府的重要支持基础,这让普通民众感到极度不公。
以色列军方未公布拒服兵役的具体数据,只表示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军方强调,预备役人员的贡献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总理内塔尼亚胡拒绝回应这些反战声音,坚守其强硬立场。他坚称,只有人质获释、哈马斯解除武装,战争才能结束。
然而,以色列民主研究所8月底的民调显示,约三分之二的以色列人,包括六成的犹太人,支持一项包含释放人质、停火、以军撤出加沙的协议。
哈马斯曾表示愿意接受类似协议,但内塔尼亚胡拒绝了这一提议,使得和平的希望变得渺茫,加剧了国内外的紧张局势。
国际危机组织高级分析师梅拉夫·宗斯泽因指出,在一个已经严重分裂的国家强迫士兵继续战斗,可能对以色列的军事能力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27岁的艺术家泽夫·博戈莫尔尼曾在炮兵部队服役,初期也认为参战是责任。他现在认为“真正的责任是阻止国家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泽夫·博戈莫尔尼表示,他将拒绝再次被征召,他的立场代表了部分年轻人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深切忧虑。
笔者以为
持续的加沙冲突中,以色列社会正经历着多重困境。士兵厌战情绪蔓延,母亲们发出绝望呼吁,民意日益分裂,政治僵局难以打破。
这些共同构成了以色列当前面临的复杂局面,使得国家内部的凝聚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这种对“兵役义务”和“国家安全”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反思,预示着以色列社会可能面临更深层次的重塑与挑战。
以色列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人道主义责任与社会内部团结,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