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料想,原本应是探讨宏观经济、讨论通胀率的莫斯科金融论坛,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充满火药味的争论。话题的焦点,直指一份弥漫着硝烟气息的军费预算,而时间指针,则停留在了遥远的2026年。
俄罗斯安全会议的副手梅德韦杰夫,在此地掷出了一枚重磅炸弹。他毫无迂回,径直将2026年的联邦预算定性为“军事预算”。其言辞之坦率,简直无需任何外交辞令的掩饰。
恰逢其时,俄罗斯金融界的重量级人物什韦佐夫在同一场合也拉响了警报。他向听众强调,俄罗斯整个金融体系必须勒紧裤腰带,为至少未来五至八年的“军事化”财政格局做好准备。
乌克兰之战尚未落幕,克里姆林宫早已开始筹谋下一场激烈的较量。
账本里藏着杀气
乌克兰的炮声依旧回荡,而普京的目光,似乎早已穿越战火,望向了更远的未来。梅德韦杰夫提及的“军事预算”,绝非一时失言。须知他是何许人也——普京的忠实盟友,国家安全会议的副主席,他的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克里姆林宫最高决策层的真实意图。
在莫斯科流传着一句古语,其核心在于,听到的内容固然重要,但说话之人方才是关键所在。此番发声的是梅德韦杰夫,因此,众人的注意力自然集中到了这一点。简而言之,俄罗斯财政转向军事开支的事实,早已不再是秘密。
追溯至2021年,俄罗斯国防开支的比例仅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然而,短短数年间,这一数字如同火箭般飞速攀升。至2024年,国防预算已飙升至10.4万亿卢布。按照规划,到2025年,国防预算将进一步攀升至13.5万亿卢布,届时将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的8%。
俄罗斯的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为“持久战”所做的根本转变。
这么多资金,究竟该投向何方?金融巨头什韦佐夫提出了三大战略。首先是弥补损失,修补过去几年在激烈竞争中消耗的资源。其次是更新换代,淘汰过时装备,引进新一代的高效武器。最后是重建基础设施,修复战场上被炸毁的军事设施。
瞧瞧这三桩事务,每件都弥漫着鲜明的“战后”气息。显而易见,这笔庞大的预算并非仅着眼于当下冲突的胜利,更是为了未来一场规模更为宏大、威胁更为严峻的硬战未雨绸缪。
熊急了会咬人
疑问随之浮现:所谓的“下一场硬战”,敌手究竟是谁?只需将地缘政治的版图展开一观,答案便几乎显而易见。俄罗斯这只北极熊,正感受到东西两面铁夹般的压力。
观察西部局势。尽管西方媒体声称俄乌冲突是“僵局”,但在克里姆林宫眼中,这并非和平的迹象,而是一场漫长且残酷对峙的前奏。乌克兰背后得到西方持续的支持,它又怎会轻易放手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
与此同时,北约的压迫态势日益严峻。波兰总统不仅大幅增加军费投入,更公然邀请更多北约部队入驻本国领土。对于俄罗斯而言,这已不再是简单的恐吓,简直就是将枪口直接对准了脑门。北约的军队,已经从“你家附近”游荡至“你家门口”。
转向东方的视野,你会察觉到那里的较量并非如同西方那般直接激烈,而是如暗流般潜藏汹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远非一块孤立无援的边陲之地,它实际上是该国资源命脉的所在,更是通往亚太地区战略要地的门户。
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及各类矿产资源。每当亚太地区风云变幻,诸如美日频繁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亦或是朝鲜半岛局势再度紧张,远东的大门便需以铁血手段加以捍卫。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普京近年来不遗余力地在远东地区增派兵力,竭力加强太平洋舰队的实力。这一切并非虚张声势,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命线。
细思之下,即便乌克兰的冲突即刻落幕,俄罗斯亦不能有丝毫松懈。西方有北约的步步进逼,东方则有亚太地区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这两股强大的压力迫使克里姆林宫必须始终维持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这并非一念之差,而是生存的本能所在。在这样一个以武力论英雄的世界里,军事力量薄弱的俄罗斯,不仅难以维护大国尊严,更遑论触及安全底线。
大炮黄油循环
然而,战争经济的这席盛宴,从来无一分钱是免费的。账单终将逐一摆上每一位民众的案头。谈及“军事化财政”时,什韦佐夫的声音中充满了凝重。作为掌管财政之人,他比任何人更明白,军费的激增必然伴随着民生投入的锐减。
面对历史悠久的艰难抉择,俄罗斯再次面临“炮火还是黄油”的困境。随着资源如同洪水般涌入军工业,原本用于教育和医疗的资金不可避免地被挤压。那些旨在提升民众生活水平的基建工程可能被无限期推迟,甚至养老金的发放也可能被迫延迟。
为了弥补这庞大的财政缺口,政府或许会考虑调整增值税以及社会福利政策。一旦这些措施实施,民众的生活费用将不可避免地上升,日常生活将变得更加拮据。
一种名为“军事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模式,正悄然在俄罗斯兴起。军工订单的确能在短期内激发就业机会,推动部分重工业城市的经济活力。然而,这种增长显得异常脆弱,犹如一个脆弱的气泡,稍一触碰便可能破裂。缺乏消费市场的活跃和科技创新的推动,整个经济体宛如一辆油门全开却停滞不前的汽车,徒劳地空转。
历史的回声依旧在苏联的阴影中徘徊。昔日那超级强国的陨落,不正是过分依赖军事工业,最终被自身的巨大体量所累的吗?普京政府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或许就在于此:既要捍卫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又要避免民众生活陷入困境。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平衡艺术,而是一个看似无解的困境。
笔者以为
梅德韦杰夫的直言不讳,加之什韦佐夫的深切忧虑,克里姆林宫的立场已然揭开最后一层伪装:俄罗斯正严肃地筹备着“再战一场”。这不仅仅体现在预算数额的增删之间,更是国家战略方针的根本转变。从战时动员至战后军队的强化,普京此次似乎将俄罗斯全国的未来作为赌注。
他押注于未来国际局势的恶化而非改善,坚信俄罗斯民众会为所谓的“国家安全”承受“紧缩开支”的苦楚。然而,这条道路注定布满荆棘。过度强化军事力量,往往只会招致对手更为激烈的回应,最终陷入一个无人能逃的恶性循环。北约不会因你增加军费而退缩,美日同盟也不会因你在远东增兵而放松警觉。
此举反而可能催生新一轮的全球军备竞赛,将俄罗斯陷入一个无休止的安全困境。现今的俄罗斯,正处于一个关乎命运的关键节点。一条路是依靠持续的军事集结和民族主义情绪寻求团结,而另一条路则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失衡与日益累积的内部压力。普京能否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到那难以捉摸的平衡点,是一项既实际又极具挑战的考验。
这巨额的国防开支,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数字记录。它代表的是一场关于国家命运的赌注,所赌的并非当下的一时得失,而是未来的全球版图。核心疑问在于,俄罗斯这样的策略能维持多久?它是否真的能在波诡云谲的欧亚大陆上,稳固自己的地位?这恐怕只有历史的长河才能揭晓。
#热问计划#